首页  部门简介  新闻信息  宣传工作  统战工作  综合治理  通知公告  视频专栏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统战工作>>统战理论>>正文
     
宣传统战
 
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的路径研究
2014-06-12 05:50   审核人:

时间:2014-06-12 作者:蔡宇宏

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视阶级、阶层间的文化观念冲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整合。

阶级、阶层关系是统一战线联盟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关系,决定着统一战线的性质、格局和发展方向。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是统一战线和谐发展的基础。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急剧分化,统一战线的阶级、阶层间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基于利益分化所引发的阶级、阶层冲突,使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面临着挑战。鉴于此,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必须审时度势,依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转变观念、更新手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和谐阶级、阶层关系。

一、针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转变观念,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这些传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之外,涌现出了以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为代表的具有明显特征的社会新生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联盟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进一步提高统一战线组织的合法性和凝聚力,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必须采取措施,努力扩大和加强联盟的社会基础。

(一)关注传统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分化发展现状,不断夯实联盟的阶级基础

首先,根据社会阶级、阶层变化,转变观念,丰富和扩展工农联盟概念的内涵,扩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政治语境中,“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义词,其包含两大要素:一是不占有生产资料,二是出卖劳动力。但是在今天,技术与经济制度的发展已经使生产资料的含义大为扩展;劳动分工的细化又使出卖劳动力变得难以定义,进而也不一定是获得基本生活的唯一手段⑴。这样,工人阶级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改革开放后,摆脱了土地束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拥入城市,他们虽然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着与城市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俨然成为城市中的准工人阶级,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喊出了我们也是工人阶级的呼声。而且,现今社会中还有许多新生的阶层也是从传统的工、农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他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这样工农联盟的外延也大大扩展了。社会阶级、阶层格局的变化,是统一战线科学配置社会力量的基本依据,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现状,丰富和扩展工农联盟概念的内涵,及时整合分化了的社会基础性力量,增强统战联盟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凝聚力,只有这样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才能永葆青春,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切实保障工农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夯实统战联盟的阶级基础。工农联盟的社会基础是广大的工农群众,他们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统一战线的依靠力量。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极大发展,社会中(包括工农群众在内)的绝大多数都从中获得了利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社会资源配置模式和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致使工农群众在国家新的制度安排中获益相对较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日益加剧的收入差距和资本的强势以及对自身利益维护和保障的无力感,使这一群体强烈地感受到其在社会中的底层地位。这样的利益获失状况和阶层位序结构显然与我们党一贯的方针和宗旨相违背,从而引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现行制度产生一种疏离感。现如今,经受了市场经济洗礼的工农群众已不再用理想的眼光和从抽象的政治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社会地位,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利益,提出了带有群体性特点的利益诉求。目前,工人、农民阶级在我国人口总数中仍占多数,在阶层规模上大大超过其他群体,仍然是执政党的当然也是统一战线的依靠力量,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这两个阶级的历史贡献与时代地位,采取措施切实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利益,保证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重塑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否则,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就会受到削弱和动摇。

(二)发挥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吸纳和包容新生社会阶层,扩大联盟的群众基础

新生社会阶层是指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包括私营企业主阶层、管理者阶层、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工阶层等在内的一些新的利益群体。他们基本上是从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分化出来的,如今这些阶层已经颇具规模,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私营企业主阶层、管理者阶层、个体工商户通常被称为新兴社会阶层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他们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受益颇多的群体,因而对国家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持支持和欢迎的态度,但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新兴阶层渐渐地对他们的地位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显然不满足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希望有更多的政治参与。农民工阶层则是从传统农民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人数众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劳动者的重要主体,并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这一群体人数将会越来越多。据统计,在2010年,农民工就已经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占据了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以及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⑵。经过长期城市生活的磨炼,如今农民工阶层的整体素质和自我意识都显著提高,然而,他们虽然喊出了“我们也是工人阶级”的呼声,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禁锢,却被迫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社会边缘人身份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公民权的缺失,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成为有一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真正的工人阶级。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命的底层感受,以及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与城市市民的不平等,自然会让这一群体产生对现行政策和制度的不满情绪,如果不及时地加以疏导和化解,极易使这他们发展成为现行体制的异己化力量。

新生社会力量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社会结构性力量的均衡,极易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其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也给现行政体的利益整合功能带来了压力,因此,执政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缓解这种紧张和压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按一定的规则或规范将独立出来的新生力量纳入社会共同体,从而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是缓解由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分化所引发的社会关系紧张状态的有效举措,而赋予社会成员政治身份和参与空间则是实现制度化容纳的基本机制。“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统一战线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执政党的一个联合战略,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⑶,“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更加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泛性”⑷,其思想理念与实践原则在吸纳和包容社会新生力量、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统一战线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力量的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是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能够把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个阶层、群体吸纳、包容到这个联盟中来,使之成为政治共同体中的一员。目前新兴社会阶层已经发展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份也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在其经济地位获得合法性保障的同时,其政治参与权也通过人大、政协等制度化的途径得到了扩展。相比而言,农民工阶层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联盟中“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一员,对由其名义上的政治身份与其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紧张,虽然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仍没有出台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加以解决,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和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今后,统一战线必须进一步发挥其广泛性、包容性和社会性特点,重点关注农民工阶层公民权的实现,在充分发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优势,不断拓宽新生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创新参政议政的内容与形式,满足新生社会阶层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作用,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督促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切实保障新生社会阶层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对现有政治体制的合法性认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扩大和夯实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

二、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

经济关系决定人们的道德关系,利益分化是社会转型期最普遍、最本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利益分化所引发的。面对由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执政党只有科学分析、客观面对,树立正确矛盾观,建立起对利益分化进行有效整合的社会机制,才能解决好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赢得社会公众对国家现行制度安排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在利益分化的大潮中实现党领导下的统战联盟的大团结、大联合。

(一)科学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坚持用改革发展的手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面对和客观分析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性质,是我党正确处理一切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前提。在多元社会中,不同阶级、阶层间的矛盾,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差异或对立而引起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分。对抗性的阶级、阶层矛盾,是指不同阶级或阶层间由于根本利益的对立而产生的矛盾。这些对抗性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非对抗性的阶级矛盾,通常是指不同阶级或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由于阶级或阶层具体利益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化主要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分工不断发展所引起的,它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调整和优化的结果⑤,由此所引发的不同阶级或阶层间的利益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间的对抗性矛盾,而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由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阶级、阶层间的矛盾不能像以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那样,只注重人们的阶级身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一切,把工人、农民等劳动者阶级同其他阶级、阶层之间,看成改造与被改造、战胜与被战胜之间的关系,企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消灭私有制残余,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残余,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理想社会,更不能把劳动者阶级同其他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差别看成是敌我矛盾的冲突,造成阶级、阶层关系的极度紧张,否则就会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危害。在和谐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针对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阶级、阶级间的利益矛盾,必须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宗旨,“主要靠改革和发展的方式,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结构,通过改革健全社会制度,避免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作为党的执政兴国重要法宝的统一战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因素,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化解一切影响团结稳定的消极因素”⑹,以此推动和实现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切实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盟。统一战线不同主体之间有共同利益也有具体利益,他们在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利益和具体利益。所以,统一战线的团结和联合,是与利益的实现紧密相连的,只有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才能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从这点出发,党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采取支持、帮助、引导、包容的态度,明确把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纳入党的统战工作的范围,强调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⑻,并且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赋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政治身份,从而确立了新兴社会阶层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地位。执政党的这些政策和举措有力地维护了新兴社会阶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合法性,壮大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生力量。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

关闭窗口
 
地址:锦州市松坡路189号 | 邮编:121000
辽ICP备11000316号